cat_in_bar

主管:「我忘記通知你試用期過了,不過你還在這裡就代表沒什麼問題吧?」

前言

就如同「英國/我的英國求職故事」故事中末段所述,拿著 Tier 5 簽證的我跌跌撞撞的找到了工作,開啟了倫敦的社畜生活。

到了目前為止,除了過高的房租、跟半夜沒有鹹酥雞可買這兩點外,宅男如我不管是工作還是生活上都算適應良好。

不過這幾天有些朋友在問我,在英國工作與在台灣工作上的差別,雖然這題會因為每個人的際遇不同而有不同感受,但我還是稍微紀錄一下我上工到現在比較有記憶點的地方。

Diversity

倫敦是世界大城,在這個大城市內,性別、種族、國籍、膚色、宗教等等都不是問題,所以公司的組成自然是相當多元化,各種腔調的英文交織成一首合奏曲。

相較於海島台灣,可能上一輩子的班遇不到幾個外國籍的同事,但現在光是我待的 product team 內,就有一半是外國人,有台灣、義大利、法國、拉脫維亞、奈及利亞、阿根廷、美國等等。

公司設計師曾經開玩笑說,如果 Boris(英國首相)下令要趕走外國人的話,product team 可以直接收掉了。

同事也對於公司的多元化相當自豪,這不僅僅會寫在招募的介紹上,公司內部對於這方面的議題也是經常討論跟推廣,老闆也曾經被質疑說為什麼公司今年的目標都是專注在商業,為什麼沒有多加著眼在文化上面。

寧可早點上班也不願留下加班

office

在台灣習慣壓線上班的我,在這裏每天幾乎都是最後一個到辦公室。

由於我們 product team 採用信任的做法,雖然在入職時人資主管有表明上下班時間,但同事們都是按照自己的習慣調整,臨時有事通知一下即可,在家工作 Work from home 也是常態,組內全員到齊的日子每個月屈指可數。

當然工作總會有意外的時候,在我之前工作的經驗來說,通常都是晚上加班,把事情弄好再走。而我現在的同事們都是寧可隔天早點來處理,也不要留下來,辦公室的管理阿姨還會趕人下班。

頻繁卻目標明確的短會議

工作進入狀況之後,發現除了每天早上固定的 stand-up meeting 外,每週充斥著許許多多半個小時、一個小時的會議,每週開始會有產品經理跟工程師的切票會議、工程師們技術討論、demand side meeting、supply side meeting、兩週一次跟直屬主管 1on1、兩週一次產品學習會議…等等。

一開始真的令我感覺很繁瑣,因為我很不喜歡會議,總是花了過多時間在討論一些多餘的事情,而且最後沒有結果真的覺得浪費生命。

但這邊每次開會,host 會在一開始就講本次會議預計會討論什麼、決定什麼,而且不太會離題(離題又值得討論的話會另外約)、基本上都是提早結束,不會拖過一開始在 calendar 上壓的時間,非常有效率。真的沒有事可以討論的話,在會議兩三個小時前 host 就會取消了。

我才知道我討厭的不是會議,而是冗長沒有效率的會議。

公司注重每個人的意願與成長

我不確定這是我幸運遇到蠻好的主管跟公司還是這邊都這樣。

因為以前到現在基本上都是在小公司任職(小於一百人),已經人少了,工程師自然就少,當然所有問題都是一肩扛,所以我剛到職也是秉持著這個信念在做事,也跟主管說你們找我來是來解決問題的,我不在意我是用什麼語言或是鑽研什麼領域,雖然我是做前後端的,真的需要叫我去做 machine learning 都可以。

但主管卻很認真的跟我說,他希望我工作是感覺到舒適的,所以他會跟每個組員聊天,了解每個組員是做自己想做、或是想鑽研的技術,在他跟公司可以支持的範圍他都會支持,還會協助你定義年度目標,然後每個月找個時間或是 1on1 時回顧跟檢討。

所以有個同事去年入職時在 marketing team,年尾卻在 product team 跟 CTO 一起念 paper,然後今年變成公司第一個 data scientist 了。

最後

foreverbeta

最後很重要的,我很開心、自己很幸運在英國找到一份同事都很好相處的工作,因為每天都要相處八小時,同事對我來說是工作上最重要的部分,也很感謝他們總是在我英文不輪轉的時候包容我呵呵。

不管這段旅程會持續多久,也不知道我什麼時候會回台灣,但至少現在我見識過了地球另一端的辦公室,許多不同的工作文化、語言概念、生活習慣也二十四小時不間斷攻擊我,在這種「頂硬上」的狀態下,的確有蠻多收穫與心得,只能說這真的是懶人如我躺著吸經驗的好方法。

不過回到標題,試用期過了,那接下來呢?

故事還在繼續,我也不知道未來會怎麼發展,盡力而為就是了,cheers!